72、
看场电影像是过年
小时候,看场电影像是过年。
那时候,能看到的电影都是《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红色样板戏。电影都是黑白的,要好长时间才能看到一次。基本上,每次都是在西街小学外面的街上放映,有时候东街也会放几场。
能看电影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只要得了消息,有时连饭都不吃就跑着去了,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地找合适的地方。很多时候,好位置都被附近的社员“霸占”去了。即便人还没到,先将一片的矮板凳占住了位置,其他人也就不好再挤了。
有时,虽然占到了一个好位置,但电影开映后,一些半大孩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几膀子就将我们这些小毛孩抗到边上了。占了个把小时的位置,就这样被别人抢了。那些半大孩子还翻着白眼,有时朝我们挥挥拳头。
我们这群小屁孩谁也惹不起,只好另外钻到人缝里,到处再挤位置,还往往惹得大人们不高兴,不时会低吼上几嗓子。
到后来,几个孩子被挤到了最后面,前面是无数的人头挡着,啥也看不见。实在没办法了,只好跑到银幕的另一面去看。在银幕后面看,字幕都是反的,但这边人少,总算能坐在地上好好看电影了。环顾周围,在银幕后面看的,基本上也都是一帮“弱势群体”。
常看的那几部电影,孩子们几乎都能倒背如流。但尽管如此,每次村里放电影,都还是跑着去。以后,每次拿着棉花柴玩的时候,一群孩子就扮演着看的电影里的人物角色,在院子里、胡同里疯跑。
农村里说孩子有一句话,叫“七岁八岁万人嫌”。
我虽然还不到“万人嫌”的年龄,但一群屁大点的孩子在院子和胡同里疯闹,也是很讨人嫌。哪个人的午觉被惊扰了,就从墙头上探出颗脑袋来,霹雳般地吼上一嗓子,吓得一群孩子落荒而逃。等逃远了,回头互相问,居然不知道是被谁吓跑的。
有时候,邻村里也会放电影,孩子们只要知道了消息,也一定追着去。妈妈知道后,很不放心,一定让我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去,她才允许。放映电影的时候,一般都是农活忙过一阵子后,不会耽误生产队的活路。一般都是选在在秋冬季节放映得较多。
有时,晚上走在田野的小径上,看着深秋里路旁高高的玉米和高粱地,几个毛孩子还是忍不住瑟瑟发抖。田野里不时传来几声不知道什么鸟的叫声,在夜晚听来也是凄厉得很,让孩子们毛骨悚然。
有时,也有看庄稼的人在地里不出声地走,那“悉悉索索”的声音更让孩子们发毛。胆小的发一声喊,掉头就跑回去了。剩下的几个孩子,只好鼓足勇气继续往前跑。
等看完电影回来,黑压压的人群就潮水般地融入了村庄的胡同和村外的小路上。有时候,一群半大孩子经过我们身边时,还故意发声喊,在前面鬼叫着跑掉了。几个小孩更是心慌,一起跟着瞎跑,有时连鞋子都跑掉了。一直等看到村里稀疏的灯光时,才敢缓下脚步来喘大气。
有次,一个伙伴听说邻村又要放电影,就喊我一起去看。等我们摸黑跑到那个村子,却黑乎乎地没看到放映电影的。后来,问了那个村子里的人,才知道那天电影不在他们村里放映,是在其他村。那一会儿,心里是拔凉拔凉的,两个小毛孩也没勇气继续再去其他村子,只好悻悻地回来。
其实,看电影这事,半大孩子们比我们还热情。但他们多半不正经看电影,都是在其他村里的姑娘旁挤来蹭去的。看见有长得稍微漂亮点的,还挤过去搭讪。有时候,其他村里的姑娘也会在看电影的时候,暗中挑选街上的哪个男孩子长得还过得去,过后喊媒人来提亲。
有时,半大孩子们还会约着村里的姑娘去看电影。但听说,电影倒是没去看,两人出了村子,就一头钻进了玉米地。后来,还被看守玉米地的人看见了,两人衣帽不整地落荒而逃。那姑娘的家人一旦知道了,不但要暴打姑娘一顿,还要去男方家闹。为此,还惹出不少事端来……那时候,小屁孩们对这些事都不关心,就惦记着哪天再能看一场电影。
直到有一年,村里有一两家买了黑白电视,是屏幕最小的14英寸的黑白电视。即使这样的电视,也让全村轰动了好长时间。孩子们更是早早就吃了晚饭,跑到人家蹭着看电视。
农村里刚有电视的那几年,正好播出黄元申饰演的《霍元甲》,每晚看这部电视的人都是拥挤不动。谁家有这么一台小电视,比什么都体面。屋里实在坐不下了,主人就将电视搬到院子里来,整个院子里挤得到处都是人,连上茅房都挤不出去。
孩子们看电视剧,上瘾到连茅厕都没时间。实在憋急了,就溜到墙根,一边对着墙根撒尿,一边还回头盯着银屏。等大家看完电视回去了,这家的主人才发现院子的墙根下到处是孩子们撒的尿,不由拍着大腿骂半天那帮孩子。等改天那帮孩子来了,除了数落孩子一顿,还是得让孩子们看电视。
《霍元甲》之后,就是《陈真》和《霍东阁》,这些电视剧简直让孩子们着迷。不但每晚上都去看蹭电视,还都会比划电视里的几下子,没事就讨论那些剧情,为此经常会吵起来。孩子们碰在一起,也张嘴就是:“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
后来,村里陆续添了一些电视,孩子们看电视的地方也多了。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发生的变化。有了电视,孩子们对电影的热情才稍微减弱了一点。到后来,村里再有演电影的,逐渐看的人也少了,家家几乎都坐在自己的炕头上看电视。
但有一年,农村里曾再次掀起看电影的热潮。
那一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开始上映,这是中国大陆正式意义上的第一部武侠片电影,影片的武打动作不但让孩子们着迷,连大人们也惊叹不已。很多人不停挥舞着旱烟袋高呼:“打,使劲打那个坏小子……”喊得嗓子都干了,才想起来一晚上光顾着看电影了,都没往旱烟袋里放烟丝。
那时候,村里有个露天电影院,平时很少有人光顾。但那一阵子,每晚上连续放映三到四场《少林寺》,还是每场都爆满。
很多孩子更是看了多次还流连忘返。大人不给钱买票了,就跑到电影院隔壁的人家,爬墙进去,趴在墙头上,在荧幕后面再看一遍。虽然看到的字幕都是反的,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兴趣。而孩子们嘴里,每天哼着的也都换成了《牧羊曲》。
从那以后,中国的武侠电影接连不断,村里的那个露天电影院,也一直异常火爆。直到“武侠热”渐渐冷却下来,那个电影院也冷清了不少,后来土院墙逐渐颓塌。偶尔扒着墙头往里瞅一眼,空旷的院子里,早已是衰草戚戚、雀鼠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