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的对优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它取决于个人划定的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并非只是表面文章,而是体现在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中,它就像一首自创的美妙曲子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他的人生态度中,他并没有将这种目标很直白地表现出来,它的表现形式很委婉,我们只能从它提供的线索中慢慢寻找。了解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像解读一位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文字不多,意义却异常深远,只有我们动用自己的直觉和研究才可以推敲出来。对于深奥、复杂的人生哲理,心理学家也需要像我们解读诗歌那样,从其字里行间中推敲,品读生活的意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算出来的,而是在暗中摸索得到的。我们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在整体中摸索,对事物的局部一点点地认识,然后作出相应的解读。我们对于优越感的追求同样是在暗中摸索而出的,它是我们的一种追求,是一种动力,不是地图上的某一个静止的点。没有人能够说出自己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也许他有自己的职业目标,但那只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即使有了确定的目标,通向目标的路途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人想成为医生,可是作为医生需要他具备很多素养。他不但要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和善仁慈的心。我们要看他对人的关心到了怎样的程度,还要看他要求自己帮助他人到什么程度。这一职业其实就是他对自己自卑感的一种补偿,并且我们还要从他的工作以及领域成就中,推测出他正在使自己这种特殊的感情得到弥补。
比如,很多医生在早期都耳闻或目睹过死亡的事例。而这种事情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人生是没有安全感的。也许他们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死去了,这就激发了他努力学医的决心,以找到一种与死亡相对抗的方法。有人说自己想当老师,但是老师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个老师的素质修养很低,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当老师的方法来让自己获得优越感。只有和那些比他弱小或者经验不足的人在一起,他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可是那些素质修养很高的老师则会平等地对待学生,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此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之间不仅有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行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个人潜能就会为了适应这个目标而被压缩或限制,但是整个目标却是不会变的,他要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表达人生的意义并获得最终的优越感。
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我们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就像一个人可以轻易改变他的某一个目标一样,比如他可以随意调换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其潜在的一致性,并寻求性格上的统一。人的性格不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拿到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当我们将它放在不同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时,就会觉得它有所变化,然而实际上,它始终是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个人的性格也与此相同。我们无法从行为举止的一个方面去判定其整体情况,但是从其全部表现中却可以看到。我们不可能说:“如果某人获得了某一方面的成功,他就获得了人生的优越感。”争取优越感的过程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身\_体越健康,精神就越正常,在某方面遇到困难时,就越能找到最佳办法。只有神经官能症患者才会只认定一个目标说:“我就认定了这个,别的都不行。”
我们都不会对争取优越感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急于评价,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做人上之人。有时我们会在孩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要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同样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也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上帝般的人物。在古老的宗教中,这种目标更是显而易见——教徒们必须以这种方法修炼,使自己成为超凡脱俗的圣人。而“圣人”的观念其实也隐含着上帝的意思。尼采在发疯后,曾写信给斯特林堡,署名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由此可见,其思想中也有这种理念。
那些疯子常常很直白地将自己想成为神的愿望表达出来,他们会说“我是拿破仑”或“我是皇帝”。他们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想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想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希望自己拥有预测未来的超凡能力。
也许,这些人想通过一种温和、合理的方式将自己想成为世界主宰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永生于世,还是想在人间反复轮回,或者想预知另一世界的情况,都是以成为上帝般的人物为基础的。在宗教思想中,上帝是永不灭亡的,他可以劫后重生。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说法的对错,这些都是对人生的解读,都是人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也希望自己像上帝一样。
一个人只要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的行动也会与这一目标相一致。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管正确与否,也都会遵循这一目标。那些问题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性变态者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指出他们行动上的错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如此,行动也必然与其相适应。
有一个男孩,他是学校中最懒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那么差?”他却说:“如果我是班里最懒的孩子,你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我身上。你几乎很少注意那些上课安安静静、按时完成作业的好学生。”
他的目的就是吸引老师的目光,而这种做法偏偏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所以他的毛病就不需要改正了,懒惰反而成就了他的愿望。从这一角度来说,他没有任何错误,如果他将自己的毛病改掉,反而成了一个十足的傻子。
还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他很老实,甚至略显愚钝、笨拙,在学校他成绩也不好。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人生态度则与他全然不同,既聪明又活泼,可是因为行为莽撞总是惹事。别人曾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宁可笨一点,也不要像你那样鲁莽。”
如果我们认为弟弟的做法是在避免麻烦,那就会以为他的愚笨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弟弟天生愚笨,所以别人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有人训斥。从这一目的来看,他并不是真的笨,而是装出来的。
从古至今,治病的目的几乎都是消除病症。但是无论从医学还是教育学来讲,个体心理学都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通过这一问题来提高他的成绩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他也许正想为难老师,甚至想让学校将他开除。如果我们将他的这一错误纠正,他还会犯其他错误。
这类孩子和神经官能症患者有相似之处。如果一个人患有头疼的毛病,头疼也曾被他当作摆脱问题的办法,那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会立刻头疼起来,这样就可避免很多人生问题。当他被迫接触陌生人或者做决定时,头疼会立马出现。同样,头疼对他向同事、妻子胡搅蛮缠,横行霸道也是有所帮助的。这么有效的方法,他怎么可能在我们的帮助下放弃呢?在他看来,头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一切。难怪当我们说头疼也可致命的时候,他的头就再也不疼了呢。这就如同那些害怕上战场的士兵在受到电击或看到军事演习时,病就消失了一样。药物也许可以缓解他的病症,也可以让他放弃利用这种病症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如果他的目的不变,他还会利用其他的病症来达到目的。当头疼病痊愈后,也许失眠症和别的病症会随后而至,只要他的目的没有改变,他的病就会接连不断。
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会快速地甩掉一种病症,然后添上一种新病。这些人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老手,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添加病症。如果我们拿心理治疗的书籍给他们看,无疑是让他们了解了更多他们还未曾体验的病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他选择这一病症的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和获取优越感的目的的一致性。
如果在教室中,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了黑板顶端并坐了下来,那些人肯定会说:“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他们不知道我拿梯子的原因,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爬上去坐在那个毫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有自卑感,所以才坐到了黑板上,只有他身材高大、能够俯视全班学生的时候才有安全感”就不再觉得我的举动有多神经了。为了达到目的我找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别人明白了我的目的,自然就觉得我拿梯子、上梯子成了合情合理的事。
只有一点让我异常疯狂——对优越感的解读。除非有人告诉我,我的目标太荒谬了,否则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做法。如果我的目标没有改变,当别人拿走我的梯子时,我还会拿椅子继续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了,我还会看自己可以跳多高、爬多高,将脚踮到多高。那些神经官能症的人也一样,他们的行为没有错,也无须受到指责。所以,我建议改变他们的目标,只要他们的目标变了,他们的思维和态度才会真正改变。这时,以前的行为和思想也就不再与目标相适应,就会出现新的行为、思想。
接下来看一个中年女-人的事例。她来到我这里,说自己内心焦虑,没有朋友。她无法养活自己,依然靠家里的接济生活。她曾做过秘书这样的小职员,但是那些老板常常讨好于她,占她的便宜,所以她为了避开麻烦只好辞职了。但是,在另一份工作中,老板倒对她没有什么兴趣,也从不对她动手动脚,可是她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蔑视。在她接受心理治疗的八年中,我觉得,精神治疗对她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她仍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在见到她时,一直询问她童年的人生态度。如果不了解她的童年,我也不会了解她的现在。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长相很漂亮,在家中备受疼爱。那时她的家庭条件很好,几乎要什么给什么。听到这里,我禁不住问道:“那你不就是像公主一样吗?”她说:“的确像,奇怪的是,他们之前就叫我公主……”后来,我问到了她最初的记忆,她说:“我记得在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出了家门,看到一些孩子在那儿做游戏。他们一边跳一边说‘巫婆来了’,我被吓坏了,回到家中,问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女佣‘世上真的有巫婆吗’,她说,‘是的,有巫婆、小偷,还有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
从那以后,她就很害怕一个人独处,并将这种恐惧带到了全部的生活中。她说自己没有能力离开家,她的生活必须有家人的照顾。下面还有一段关于她早期的记忆:“我曾经有过一个男性钢琴老师。有一天,他想吻我,我立马停止了弹琴,并跑去告诉妈妈。从此,我就对钢琴没有任何兴趣了。”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有意和男性保持距离。于是她身\_体的发育就和自我保护、排斥异性形成了一致。她认为谈恋爱是软弱的表现。
在此我想说,很多人在恋爱之后觉得自己变得很脆弱,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正常的。恋爱中的我们会变得很温柔,并且对对方的爱慕也会比较容易使我们受到伤害。只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永远是强者、永远不坦白自己的感情时,才会避免对爱情的依赖。这样的人没有作好恋爱的准备,也不会去接受爱情。我们发现,这种人如果感到自己有坠入情网的危险,就会将这段爱情毁掉。他们会挖苦或讽刺让他们陷入爱情的人,并用这种方法摆脱自己的脆弱感。
这个女孩在触碰到爱情和婚姻时,就会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工作中有男人占她便宜时,她就会心生恐惧,只想逃走。可是当她遇到这些事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了,“公主”般的待遇也消失了。可是她还想靠着亲戚来帮忙,这时,情况就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没多久,亲戚们就开始对她产生厌烦感,并且没有人再去关注她。她很生气地责备那些人,说:“让我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你们知道有多危险吗?”这样,她才算没有落到无人搭理的地步。
我想,如果所有的亲戚都抛弃了她,她肯定会疯掉。她获得优越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迫家人的供养,并帮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她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属于这个星球,而是另一个星球的人,我在那里是公主。这个星球的人不理解我,也不知道我有多重要。”如果再这样下去,她肯定会被精神病困扰。但是还有一点点资本,她还能得到亲戚们的救济,所以没有走到最后一步。
在此我还想再举一个例子,它会让大家更清楚地明白自卑心理和优越感的问题。我接待了一个16岁的女孩。她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偷窃,12岁起就常常整夜不归,和男孩子们鬼混。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因关系不好离婚了。母亲把她带到了姥姥家,姥姥对她宠得不得了,这种情况是我们常见的。在她出生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僵到了极点,所以母亲根本没有关注过她。母亲不喜欢这个女儿,所以母女关系很差。
我见到这个女孩,很友好地和她交谈,她说:“其实,我并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那些男孩子混在一起,我做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妈妈看,我要让她知道她无法管束我。”
“那你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报复了。”我问道。
她说:“我想应该是这样。”
她一直想证明自己比母亲强大,可是既然她有了这一目的,就证明她实际上还是没有母亲强大。因为母亲对她并不喜欢,所以她有着一种自卑心理。她认为只有制造麻烦才可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童年时期孩子的偷盗行为或者那些少年犯大都是出于报复的心理。
一个15岁的女孩在失踪了8天之后,被带到了法庭上。她在法庭上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她说自己被一个男人绑架了。那人将她绑在房间里整整8天。没有一个人相信她说的话。医生在私下和她聊天,想让她说出实情。她很生气地问医生为什么不相信她,并且给了医生一记耳光。当我见到她时,问她对未来的打算,我说我只想关注她以后的幸福、只想给她提供帮助。我让她将自己做的一个梦告诉我,她笑了笑,最后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梦:我在一个酒吧里,当我打算从里面出来的时候,看见了妈妈。一会儿,爸爸也出现了,我让妈妈把我藏起来,不要他看到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很害怕爸爸,并常常与他为敌。她以前常受到爸爸的责罚,所以为了不被惩罚,她就学会了说谎。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除非说真话会带来危险,否则说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女孩和母亲之间有着一定的合作关系。后来,她向我坦言,有人将她引诱到一个酒吧中,在那里待了八天。因为对父亲的惧怕,她不敢讲真话。但是她又想让父亲知道这件事,以显示自己的胜利。因为一直受父亲的压制,所以她想伤害他,让自己占上风。
对于这些在寻求优越感时走错了方向的人,我们应提供怎样的帮助呢?如果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对他们表示同情。他们的错误只在于为自己定的目标毫无意义。
正是那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它是我们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源泉。人类的伟大进程都是循着这一路线——从下到上、从失败到成功、从缺失到充盈——前进的。但是,只有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顺利应对生活难题的人。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就会很容易说服他们。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和行动的要求,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合作事业。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社会情感。这一点连神经官能症患者和罪犯都一清二楚,他们同样知道为自己的罪行辩解,同样知道将责任推向他人。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正常人的勇气。自卑的心理一直告诉他们:“你无法与他人合作。”他们离开了人生的正确轨道,抛弃了现实的问题,并沉浸在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之中。
人类的分工各不相同,行业中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正如我们所见,每一个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我们总能从其中找到一些漏洞。但是我们人类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方面兴趣很大,有的孩子可能对美术更有天赋,有的孩子也许体力强于他人。对于一个消化系统有问题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关注营养问题,他们会对食物有更大的兴趣,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改善他的情况,最后他也许会成为厨师或营养师。在这些特殊目标中,我们发现:在对自身缺陷进行补偿的同时,也许还会使一些不能实现的目标实现了,也会到达那些难以达到的目标。比如,一位哲学家需要远离社会,安静地思考和写作;可是,如果他追求优越感中含有很大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
: